媒体报道

home 您当前的位置 :绵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 宣传营销 > 媒体报道 

旅游改变绵阳农村 乡愁变乡恋
  • 作者:叶明超 发布日期: 2017-04-21 信息来源:四川新闻网文化旅游频道

  春到绵州,绵阳的乡村旅游也如百花齐放。赏花、采果、农耕体验、田园游学,多种形式的旅游业态让乡村变景点,村民也吃起了旅游饭。

  旅游开发进乡村,百年梅林出深闺

  平武县的平通镇从明朝开始就以宫廷贡品“梅饯”闻名,然而由于交通条件制约和经济来源过于单一,平通镇的村民生活水平一直难以提高。上万亩梅林如烟霞氤氲的景色,给了平通镇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的契机,绵阳确立了平通以“梅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打造。

  举办梅花节挖掘“梅林文化”

  梅花,自古以来是人们歌颂的对象,被赋予了凌寒报春等文化涵义。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平通从2013年起就开始举办梅花节,以花为媒宣传平通梅林,以梅花文化赢得游客共鸣。到2017年,平通的梅花节已经举办了五届。

  在这期间,绵阳着力挖掘平通梅林的文化内涵,启动梅林文化特色的塑造。经过一轮轮发掘和申报,2014年10月,经国家农业部审批,平通镇被授予“中国果梅之乡”称号;2015年3月,“平武果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平通镇桅杆村的“乌梅加工制作”也成功申报注册为“中国重要农业历史文化遗产”。

  培训技能提升接待能力

  在造节提升影响力、修路方便游客前来的同时,绵阳还组织平通镇村民,从庄园形象、餐饮制作、个体特色、宣传营销、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业务技能的集中培训。一个个的山庄、梅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桅杆村吃上梅花旅游饭的就有44户人家。更多的农户则通过出售农特产品支撑旅游接待,也受益于“梅林经济”。

  桅杆村60岁的邱玉华从2014年起被列为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对象。村里帮她争取到生态猪养殖项目,得到17.5万元补助资金建了20间标准化猪舍。去年邱玉华的卖猪收入就达到了七八万元,今年随着生猪出栏数量和农家乐收购量的提升,她家的收入预计将达到10万元。

  专家规划梅林提升景观价值

  为进一步提升平平通梅林的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绵阳请来景观专家为村民规划梅林景观。通过嫁接让部分开单色花的果梅林变成彩色的观赏梅林,同时汰换低效果梅,提升梅果产量和质量。

  如今平通梅林已建成20400亩青梅基地,形成了黄泥坝坪、印象梅林、古梅园三大景点,以“面积广、树龄古、品种奇、景观美”的特点,吸引了很多省内外的游客前来踏青赏梅。据统计,去年已有4万游客前来平通镇桅杆村踏春赏梅,甚至有重庆自驾车队组团前来。以平通镇为主体打造的青梅小镇,正在形成春赏花、夏消暑、秋采果的新“梅林经济”,被评为“绵阳十大赏花地”之一。

  景区、乡村连成片,大家同吃旅游饭

  平武县平通镇发展出“万亩梅林”为主体的旅游经济,只是绵阳众多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2016年,绵阳有123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北川36个,平武35个,安州24个,三台19个,江油4个,梓潼3个,盐亭2个。平通镇属于旅游基础还处于原始资源阶段的案例,发展乡村旅游起点较低。在更多的乡村,绵阳则利用景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旅游业。

  乡村纳入景区一体发展

  同样在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的发展模式就属于景区带动型。绵阳引入天友集团投资,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吸纳白马藏族乡,将周边白马村庄因景区改造为民俗村寨,形成了一个集原始森林景观体验和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景区。文化与旅游结合,自然与人文协同发展的综合经济体,让当地的白马藏族居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

  景区与乡村一体化的另一个突出案例是北川羌城旅游区。县城按A级景区标准打造,村庄按民俗村寨改造,再结合羌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县域旅游经济体,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典型。

  景区与乡村共生共存

  将乡村直接纳入景区,虽然效果最好,但成本高、难度大,由于对乡村业态改造极大,不太适合区域大、原本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村。绵阳因地制宜,为每个区县研定旅游发展主题,形成了一个个自成系统又能共生的乡村+景区的旅游发展模式。

  紧邻北川的安州区,与北川5A级景区组成旅游线路,同时根据自身的古迹、古建和乡村生态特色,形成了古韵文化+田园休闲的乡村旅游模式。飞鸣禅院、雎水古镇、卧佛寺、开禧寺、羌王城、姊妹廊桥等古迹古镇,加上罗浮山温泉沐浴、五湖漂流、千亩荷塘、湿地公园、花城果乡、幸福七里等自然景观和乡村休闲目的地,形成了安州特色的古韵田园休闲旅游。

  盐亭梓潼以军工科技和文昌文化为特色,以七曲山和两弹城为核心,与周边乡村分享旅游经济。三台则以油菜花节、米枣节、郪江古城、鲁班湖、西平古镇等为节点,形成了春季百花踏青、夏季玩水消暑、秋天采摘鲜果、冬天访古游学的旅游模式。江油以诗歌文化+爱情谷等花果体验,盐亭以嫘祖文化、丝绸文化加上农耕体验,也都走出了自身的特色。作为主城区的涪城区和游仙区,则以城市旅游、城郊旅游,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

  绵阳每个区县都有自己的主题做旅游特色,同时整合乡村发展田园观光体验服务,形成了有内涵有实体的“景区+乡村”的共生发展模式。

  县乡分工做产品,旅游线路变商路

  全域旅游战略的思路,让绵阳的旅游发展动力渗透进了乡村,惠及了一个个村民家庭。同时,绵阳还通过开发旅游商品,放大旅游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为更多乡村引入发展机遇。

  旅游商品各显神通

  平武县平通镇为借助旅游影响力,将原来的梅果产品包装成旅游商品,同时还引资建酒厂创建青梅酒和果脯品牌,以提升梅林经济价值。北川则以草编、羌绣、绿茶、生态腊肉、马槽酒等为特色,发展出100余种旅游商品。

  安州的传统美食焦鸭子、包盐蛋,新发展的莲藕产品、猕猴桃、紫薯制品等,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伴手礼。江油以诗酒文化与美食结合,推出“江油八品”旅游商品系列,已经打响了名头。盐亭的草莓、桃、羊肚菌、核桃,梓潼的酥饼、片粉,三台的丰水梨、崭山米枣和红桔,都成功将当地特产化为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不但能有现场体验的旅游服务,还有能带得走的旅游产品。

  县做主题乡村做内容

  绵阳旅游商品大致分为三类:传统特产、文旅新创、生态农产。传统特产以口碑做名片,通过旅游经济的包装,既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路,又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内容和软实力。文旅新创的旅游商品,一方面以创意取胜,比如羌绣、草编、江油的李白诗意绣品,另一方面也充分挖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升旅游商品的内涵。创意、文化加上实用价值,让文旅新创产品成为时髦的旅游商品。

  而“生态农产”则分三种。一是乡村本来就有的产业,比如盐亭县麻秧乡的“西部水产”基地、平武县平通镇的梅果产品、北川的羌山老腊肉。第二种是根据当地民生需要而新创建的生态农业基地,比如北川的维斯特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既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求,又提升了游客接待品质,还以农业观光体验丰富了北川的旅游内容。第三种,则是扶贫需要而新创建的生态农产项目,对口扶贫传技术,农户个体经营,村级单位联系市场本地消化。

  通过这样的县级做主题提供影响力,村镇做内容提供服务、产品,绵阳的全域旅游将景区、乡村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自成生态,将旅游线路变成了商路。

  通过“乡村旅游型、景区带动型、旅游商品型”三种模式,绵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域规划全域旅游产业链,以乡村、农户为细胞单位推进各地乡村旅游实现特色发展,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和乡村旅游精品经营点,再以旅游商品放大经济效应,促进了全域经济发展。

  绵阳乡村经济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形势下,发生了质的飞跃。乡村居民以前留在家中受穷、离家打工伤感的乡愁,变成了回到家乡建设家园赢得美好生活的乡恋。